永利yl23411集团(前身为畜牧兽医系)成立于1958年,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完整教育体系和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1人,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7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4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4人,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20余人。
学院现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和动物药学4个本科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动物科学专业为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草业科学和动物药学是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动物医学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4门、省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课程2门,省级教学名师2人,青年教学名师1人。
学院拥有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兽医学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为B-,教育部兽医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为B-,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160位,2025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17位。建有动物医学省级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预防兽医学-动物传染病学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畜禽健康养殖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鹅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建有省研究生导学思政团队3支、大庆市新雁团队1支。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先进,拥有本科教学实验室面积3700余㎡,科研实验室面积3500余㎡,1000元以上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4760余万元。拥有动物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省动物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业农村部东北寒区牛病防治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省牛病防制重点实验室、省寒区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省寒区白鹅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省牛病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北方寒区奶牛产业创新研究院(省级)等科技创新平台。学院下设教学动物医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鹅业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和畜牧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所。
建院以来,学院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共培养了本科生1.1万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近5年,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超过40%,学生就业率超过95%,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90余项。学院与7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先后创办了“禾丰班”“大北农班”“生泰尔班”“牧原班”“大牧人班”“瑞派班”等校企协同育人班14个,通过院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
学院注重加强与国外高水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10名教师曾到奶牛领域发文量前三的国外高校访学交流,与奶牛领域知名专家Juan J. Loor等建立了密切的科学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应届毕业生到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等国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十四五”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31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2项,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22部。
“十四五”以来,学院主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创新发展重点项目等国家级27项、参加区域联合及国际合作项目3项,百万元以上横向课题6项,科研经费总计7500万元;发表自然指数期刊论文2篇,中科院一区论文及Top期刊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主持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0项;自主培养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农业农村部人才项目入选者7人次,3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学院先后荣获全省“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农垦总局“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庆市第十三届“劳模先进集体”、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先锋工程”先进单位、校“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10余项。
未来,学院将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现代畜牧业的战略需求,培养现代化畜牧业复合应用型人才,重点研究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的动物疫病诊断与防制、动物疾病与环境应激、动物普通病与预警防治、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营养调控、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动物药物研发等内容,弘扬“厚德敬业,尊师重教”的学院文化,紧紧围绕“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